本文转自:文汇报
上海自贸试验区中外企业家交流座谈系列活动启动
保税区域主动当好企业“政府合伙人” ■本报记者 唐玮婕
市经济信息化委、市卫生健康委、市医保局、上海海关、市药监局、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长三角分中心、申康医院发展中心……在昨天启动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中外企业家交流座谈系列活动上,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“店小二”叠加专业机构悉数到场,与数十家国内外生物医药(医疗器械)企业来了一场开放式直接对话。企业说需求,“店小二”谈政策,专业机构聊服务,实打实地有问必答。以此为起点,这一系列交流座谈也将成为保税区域主动当好企业“政府合伙人”,提升区域营商环境的一项创新之举。
今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。昨天启动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中外企业家交流座谈系列活动,旨在搭建政企之间深度合作交流平台,借助产业内具有国际视野、全球格局的顶尖人才智慧,准确把握企业发展中的堵点和难点,力争实现政府端的政策、资源、服务与企业端的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精准匹配。
数据显示,去年保税区域医疗器械企业已达496家,医疗仪器及器械进口额387亿元,占全国同类商品进口额的40.3%,美敦力、雅培、强生、西门子、碧迪、罗氏诊断、GE医疗、史赛克、波士顿科学等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中的9家在保税区域投资并开展业务。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宇刚告诉记者:“为了让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,我们希望充当起企业的‘政府合伙人’,把基础服务和集成服务变成全方位、全领域、全周期、全要素战略服务,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,通过搭平台、找资源,精准定制解决方案,与企业共成长、同发展。”
碧迪医疗中国总部设立在外高桥,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邓建民表示,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正在持续升级,从原先完全没有研发功能,到专门设立研发部门,再到如今来自中国的研发成果加速走向全球。他坦言:“我们越来越感觉到,要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,共同创新、开放创新,打造更大的生态圈。”
目前,诸多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,保税区域正在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医疗器械智造基地建设,聚焦“产业链”打造,推动关键制造环节落地;聚焦“生态圈”构建,推进研发、贸易、基金、孵化等创新生态集聚;聚焦“枢纽地”建设,推动行业龙头和重要功能平台落地,加快推进保税区域转型升级,打造成为医疗器械产品核心件制造、成品组装、检测维修、新品展示培训的首选地、枢纽地和集聚地。
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,保税区域也将继续搭建政府、企业、市场、资本之间深度交流合作平台,开展集成电路、邮轮、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中外企业系列交流座谈活动,探讨解决问题、集聚资源、提升服务、赋能创新的新思路新路径,共同打造协作共生、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圈。
市委常委、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出席。
p__ben_wen_zhuan_zi__wen_hui_bao_shang_hai_zi_mao_shi_yan_qu_zhong_wai_qi_ye_jia_jiao_liu_zuo_tan_xi_lie_huo_dong_qi_dong_bao_
jing_ji_xin_xi_hua_wei__shi_wei_sheng_jian_kang_wei__shi_yi_bao_ju__shang_hai_hai_guan__shi_yao_jian_ju__guo_jia_yao_jian_ju_yi_liao_